混凝土是按照配合比规定的水灰比加水拌制的。若浇筑水下混凝土构筑物时,直接向水中倾倒混凝土,当混凝土在水中坠落时,将有大量水分进入混凝土内部,增大了水灰比。水对坠落过程中的混凝土,产生冲刷作用,冲走大量水泥浆,此外先后落入水内的混凝土,表面被水包裹,形成水时,带有水膜,带有水膜的混凝土叠压在一起,破坏了混凝土的整体性,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混凝土的质量。
所以,对水下混凝土的灌筑,必须采用合理的工艺。常见的施工方法之一是“导管法”。导管法的基本原理是:灌筑混凝土前,先将导管底部用塞塞紧,防止水进入管内,当混凝土灌入导管后,冲开堵塞(亦可用混凝土堵块,不再取出),进至水底,这部分混凝土上表面是与水直接接触的,会影响它的水灰比,强度也会降低。但通过导管继续由这部分混凝土下面补充的混凝土,却不再与水接触,借助于导管内混凝土的压力,不断将上部分混凝土顶升,随着混凝土的增高,不断上提导管直至要求标高。这样,全部灌筑过程仅有一个与水接触面,待混凝土硬化,达到设计强度后,将与水接触面表层的混凝土凿除就可以了。凿除这层混凝上的厚度,是按设计标高另行增加的。
由于导管法是借助于混凝土自重压力进行顶升的,所以必须保证混凝土有较好的流动性。而且,还须保证导管间距在混凝土的压力半径之内(对大体积水下混凝土而言) .混凝土的压力半径,一般在2~3米左右.